信条
主演: 约翰·大卫·华盛顿  罗伯特·帕丁森  伊丽莎白·德比茨基  迪宝·卡帕蒂娅  迈克尔·凯恩  肯尼思·布拉纳  亚伦·泰勒-约翰逊  克蕾曼丝·波西  希米什·帕特尔  安德鲁·霍华德  尤里·科洛科利尼科夫  马丁·唐文  卡里娜·韦尔瓦  乔纳森·坎普  凯蒂·麦克凯布  贝恩·科拉科  安东尼·莫利纳利  特伦特·布克斯顿  英格丽·玛格斯  瑞奇·切劳洛  劳里·谢泼德  马克·克雷尼克  亚历克斯·威克索  丹兹尔·史密斯  马塞尔   备注: 1080p 类型: 剧情片 导演: 克里斯托弗·诺兰   地区: 美国 年份: 2020 语言: 英语 时间: 2020-11-28 18:21 世界存亡危险就在眼前,“信条”一词是唯一的线索与武器。主人公穿梭于全球各地,开展特工活动,力求揭示“信条”之谜,并完成一项超越了真实时间的神秘任务。这项任务并非时间之旅,而是【时空逆转】。

本文有剧透,请谨慎阅读。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电影岛赏(j_movie),欢迎关注。

作者:烟熏妆的小帕蝙

目录

序言——2020,诺兰重启时空

继承——熟悉的诺兰味道

突破——类型视听多重颠覆

解析——谜团问答

情感——诺兰史上最弱一次?

结语——诺兰,艺术家or匠人?

序言——2020,诺兰重启时空

2020年,影院一度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对于影迷而言似乎时空也就此停滞了一半。

而影迷的另一半时空,则依托于流媒体的借势发展,在每一块电子屏幕上得以维持。以迪士尼年度大作《花木兰》为代表,越来越多的影片选择顺应“时代潮流”,开始接受流媒体发行这种模式在当前的严峻形势下止损、获利。

但是,影院真的可以被替代吗?

这是一个争论不休、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是有一个人会一直站在第一线,坚定不移地给出他自己的答案——

如你所见,诺兰带着《信条》来了。

作为一名从始至终的院线捍卫者,这一次诺兰依然没有让我们失望。在全球院线深受重创的情形下,他坚持让《信条》以院线发行的形式与观众们相约在影院。

虽然对于中国市场而言,每日的票房大盘基本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可能并不需要《信条》承担什么所谓“救市”的重任。

但是我个人坚持认为,只有诺兰的《信条》才能真正称得上“重启影院时空”的唯一影片。因为这是一部专为大银幕而生的电影,而且没给自己留任何退路——只有在影院中才能感受到银幕内外时空交错的魅力,感受到久违的沉浸感和时空流动。

另外,在《信条》上映之前,发生了一些事情非常有趣、巧合的事情,令人不禁怀疑到底是无心插柳,还是刻意为之。

影院复工后的八月份重映片单中,诺兰两部有关“时空”题材的作品《星际穿越》与《盗梦空间》赫然在列,而且从档期上来讲,二者的上映日期与《信条》衔接得非常流畅、紧密。

而2020年又恰好是令诺兰在商业片领域真正意义上“封神”的代表作——《盗梦空间》上映十周年之际。

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再度回归执导“时空”题材影片,是否是诺兰为自己暗自设下的“时空接力任务”呢?

《盗梦空间》为我们带来了一场持续十年的梦境,也许,《信条》将成为诺兰开启下一个十年的钥匙?

继承——熟悉的诺兰味道

当我们谈论诺兰时,总会想起他的一些经典元素:时空,概念,结构等等。可以说在每位观众走进影院前,几乎都会对一部“诺兰制造”的影片抱有着以上几方面的期待。这一次在《信条》中,以上观众熟知的“诺兰元素”仍得到了继承。

从概念上来讲,影片依托的核心在于“逆熵”。

正常的自然规律下,事物遵循的是“熵增”原理,即粒子从有序向着无序发展。而影片中由于钚元素的出现,通过一道机器闸门的作用可以将粒子变为“逆物质”,从而出现“逆熵”现象。

也就是说,事物的运动状态会变为与常规相逆的状态,因此造成了“时间逆转”,人会倒行,热感也会变成冷感。因此逆转状态下的人物由于无法适应常规状态下的氧气,要时刻戴着面罩,这也成为了区分人物正、逆向状态的一个重要标志。

具体来讲,当约翰·大卫·华盛顿饰演的主人公穿越时间闸门后,只有他一个人身上的粒子变为逆向,而他所处的世界并未改变。因此,他一个人的行动是与正向世界互为逆向的,对于他而言时间的流逝如同逆时针的钟表,只会将他带向越来越早的从前,而别人都在倒行,说着逆向的语言。

同时,一旦逆向化的物质与正向时空中它的本体对撞,则会引起二者粒子的抵消,从而化为乌有。而反派安德烈·萨塔尔(肯尼思·布拉纳饰演)恰恰是凭借这点,想要集齐12种核能钚元素,利用其巨大威力引发世界的对撞毁灭。

主人公所加入的“信条(TENET)”组织,正是为了阻止反派计划、拯救世界存亡而存在。

而另一方面,同一时空下的正反对撞则会带来因果的循环交汇,形成一个闭合的莫比乌斯环。例如影片中出现了主人公与逆转状态下的自己(戴着面具,粒子未产生对撞)对打的场景:同一个人,他的过去与未来扭打在一起,说明他的未来已被注定,而他的未来也反过来成为了当下的诱因。

影片的结构也完美适配了“因果循环”与“镜像”元素。

正如之前预告中顺时针旋转、循环往复的回文片名“TENET”所预示的那样,前半部分以主人公进入时间闸门前的正向视角进行,以一种特工片的外壳包裹。主人公奔走于世界各地,拜访不同的人物,为影片缓缓创设了一个巨大的叙事空间,丰富了大量的细节,同时铺陈了亟待揭晓的高密度悬念。

而当主人公穿越闸门逆转后,则开始以一种逆向视角,一一对应地回顾前半程所经历的一切,将悬念集中爆破,在成为一种镜像对照的同时,也完成了因果循环。而大脑也将瞬间承受前所未有的庞大信息量,与“时空逆转”的奇观交汇形成真正的“脑力风暴”。

突破——类型视听多重颠覆

而除了那些观众所熟知的“诺兰风味”外,我们也能够感受到诺兰在《信条》中前所未有的野心。继《敦刻尔克》后再度回归自己最擅长的时空题材影片,可以说这一次是诺兰玩得最极端癫狂的一次。

此前有网友笑称,假如诺兰活得足够久,那么豆瓣Top250迟早会被诺兰全部承包。这也能从侧面看出诺兰对于各种类型片的驾驭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那么《信条》应该可以形容为诺兰将自己对类型片的创新拓宽到“特工片”领域。

我们可以看到以往特工片式的孤胆英雄,也能看到他所组建的行动队伍,以及为局势走向带来不确定因素的神秘女郎和一个凶狠残暴的反派。同样地,在这群人之中充满着危机与迷局。不过在诺兰为本片赋予的独特时空观加持下,这场任务被嵌套出了多重的时间线与平行时空,也增加了分秒必争的沉浸式紧迫感。

除了对于以往特工片的颠覆外,影片在视觉奇观方面更是奉献了“毁灭认知”级别的创造性颠覆,“时间逆转”设定下的奇观令人感受到眼花缭乱的惊奇与震撼。反向的动作场面、反向自然奇观除了新奇与诡异并存的惊艳感外,还有完全匪夷所思的复杂奇观(例如:最终大战中被炸废的孤楼从下方复原后再被从上方炸掉),令人不敢想象是如何拍出来的,无论用如何夸张的词形容都不为过——达到了真正“前所未见”的程度,即便完全不加思考,纯粹只是观看这些奇景,也是一种视觉满足。

以上两点尚且算是诺兰对于外部层面的突破。而对于自己而言,也能看出一些肉眼可见的内部层面突破。

毫不夸张地说,一直以来颇受诟病的动作戏方面,这一次完全可以被称为诺兰生涯最佳。男主角约翰·大卫·华盛顿作为前橄榄球员,身手矫健凌厉,打斗干净利落,即便放在众多影视作品的“名特工”面前,表现也是毫不逊色。而在影片开场时基辅大剧院的特工行动,场面则会让人联想到《蝙蝠侠:黑暗骑士》及《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开头的经典大战。

视听语言方面,经历了《敦刻尔克》的摸索后,这一次诺兰的发挥可以用堪称惊艳来形容。

诺兰首次突破性地在自己的影片中大胆运用红色,尽管全片下来也只是为数不多的几抹红,但是视觉反差度与失协感极强,奠定了全片的惊悚不安基调。

镜头方面,能够明显感受到影像的流动性。除去在几场大战中的手持摄影所带来的临场感外,近景与特写的频繁使用也形成一种空间上的逼仄与压迫感。

另外,最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后半程刻意用视听语言所营造的“异世界”离奇、疏离感。

约翰·大卫作为影片独一无二的绝对主人公,影片前半程,摄影机一直跟随在他的背后,以他的视角来完成场景转换过渡。仿佛把他作为观众最熟悉的向导,引观众切身参与入场。而当男主第一次穿越时间闸门后,摄影机则以一个360度正反打这种反常规的方式,令观众对于主人公产生一种陌生的疏离感,似乎也把那种初入逆转世界的惊愕与不安传递给了身为观众的我们。

而影片后半程,配乐师Ludwig Goransson突然发力,也通过他轰鸣而富有空间感的电子乐喧宾夺主地怒刷了一波存在感,为这份疏离感加码。此时此刻的配乐,似乎并不像是起到配合情节烘托情感的作用,而是扮演着与观众同步心跳的角色,一方面将时间的紧迫感直观传递给观众,增加临场参与感,另一方面也让观众时刻保持着对于眼前这个异世界的警惕。

剪辑方面也能看出相得益彰的精妙。尤其以主人公、尼尔(罗伯特·帕丁森饰演)、凯特(伊丽莎白·德比齐饰演)三人首次逆转时在集装箱中的几场戏令人印象最为深刻。刻意模糊时空界限到不分昼夜的程度,使人真的会有几秒完全脱离现实。

解析——谜团问答

Q1:片中涉及几种逆向化?

A1:分为人(时间)、物质两种。当人穿越闸门逆向化后,会引起时间逆转。而逆向物质在在正向时空中则需要以相反的姿态使用(例如“用抛出去的姿势,才能接收子弹”)。

Q2:为什么常规世界中被逆向子弹射中无法治愈?

A2:因为逆物质符合“逆熵”规律,在常规世界伤口只会不断恶化。

Q2:空港区一共出现几个男主的实体?

A2:3个。因为时间闸门同时拥有入口、出口,二者通往时间的正、反双向。戴面具的是从未来逆向穿越回来的男主,他想要穿越闸门回到正向时空。当他遇到当下的自己(穿西装)时,虽然尚未穿过时间闸门,但闸门另一侧出现的他,其实代表他已注定会成功穿越回正向时空(闸门的另一侧是从结果倒退回起因的顺序,即“看到的事情尚未发生”)。

Q3:女主杀死了反派吗?

A3:杀死了。只不过杀死的是与她同样从未来逆转回来的反派。而当下时空的反派还在基辅大剧院,当下的女主则在船上羡慕地望着未来的自己跳船,完全蒙在鼓里。

Q4:时空夹击有什么作用?

A4:时空夹击,即影片最终大战中在同一时间点分别派正向(红队)、逆向(蓝队)两支队伍同时参与作战。其中,红队为作战主力,在战前其实已经得到了来自蓝队未来传送回来的地形、作战经验。蓝队要完成的其实是一场结果已经注定的作战,负责在时间的逆向试探地形与经验,传送给过往的红队。虽然是一场已经注定的作战,但是蓝队仍然必须参与,因为只有拥有起因,才能导致结果的发生。

Q5:尼尔对男主说“你的未来,是我的过去”是什么意思?

A5:这是一个闭合的莫比乌斯环。来自未来的尼尔通过时空逆转,成为整场时空夹击的“穿针引线”者,也负责当作未来的信使,作为激发男主完整性格的一个诱因。而在尼尔牺牲后,男主将自己肩负使命,慢慢等着在未来遇见尚不相识的一个陌生的尼尔,并将他招募进“信条”组织。

Q6:尼尔在最后大战中逆转了几次?

A6:3次。尼尔是蓝色逆向小分队的一员。第一次,他需要从正向逆转,加入逆向小分队的行动;第二次,他严格计时,在合适的时间点逆转回正向,开车拉出男主和艾弗尔(亚伦·泰勒-约翰逊饰演),完成取出钚元素并拯救世界的任务;第三次,他再次逆转回逆向时空,先于俄罗斯雇佣兵、男主、艾弗尔三人进入基地,为男主解锁、裆下关键一枪,然后牺牲于爆炸中再也没能走出来。

情感——诺兰史上最弱一次?

在外媒以及国内第一批解禁的媒体评论中,不乏对于《信条》情感线的批评声音,甚至有评论称“这是诺兰作品情感最弱的一次”。

虽然这一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过我个人对此不甚苟同。

作为一名已经三刷过《信条》的影迷,我个人的情感变化历程是:一刷时看的是个体情感,的确觉得男女主之间的朦胧情愫含混不清,反派对于女主的情感也不够有说服力,令人略显失望;二刷开始注意到主人公与尼尔友谊之间的一些细节,开始觉得人物之间的关联其实是有一些完整的伏笔的;当我完成三刷时,却反而感动到泪目,因为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影片中蕴含的情感群像。

在过往的每一个诺兰故事中,我们其实早已习惯最终落脚在个体的情感内核上。《盗梦空间》中的情感是一个男人与爱人挥别,与子女重逢;《星际穿越》中,是一位父亲与自己子女彼此守护的约定;《敦刻尔克》中,是上万个个体的求生本能与回家的希望。

而在《信条》中,情感是存在不同的群像描摹的。到这里,又不得不再提一遍“信条”这个名字的精妙之处了。

“信条”,是影片中主人公在未来亲手成立的一个组织,为了帮助过去的人们解除这次时空危机而存在。而全片的整个过程都是他在未来为自己设下的一场“时空夹击”:从最开始对自己的严峻任务考核,到凯特的意外卷入,再到尼尔的英勇献身,在“时间逆转”的因果循环下,每个人物的宿命其实早已被决定。

尼尔对他说,“我们从不改变已发生的事情,这是我们之间设下的规则”。这既是他第一次从尼尔这里学来的,也是未来他告诉尼尔的。从最开始那个一无所知的自己,再到后来一腔孤勇独自扛起未来重任的自己,他已经完成了未来自己对于现在自己的一场完整的试炼。

作为全片唯一一名没有姓名的角色,并且以“信条”来为组织命名,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甘愿隐藏自身、恪守高尚道德准则的人物,这与他之前解救剧院观众、帮助凯特的行为是一脉相承的。“信条”就代表着他坚守的高尚信念。

在尼尔的提示下,他知晓了自己的一半命运,尽管另一半命运尚未知晓,但其实也已命中注定。不过他选择坚信“未知是我们的有力武器”,选择信念与希望,克制着想见凯特的欲望,扛起“信条”的重任,也期待着未来与尼尔的再度相遇。

尼尔在无数个平行时空中甘愿接受自己的命运,在注定悲哀的结局面前向死而生,为这场“时空夹击”穿针引线,是另一种高尚的选择。

反派知晓自己命不久矣时,选择反叛命运,做自己的上帝。以自己的决断审判众人的死法,就不算被命运摧毁。最终那番慷慨陈词并不是模板化的“反派宣言”,而是他自己“成神”前的最终仪式。尽管最终以失败告终。

而凯特在明知道自己枪杀反派的抉择是关乎于世界存亡的情况下,仍然选择冒险一试,势必会引起一些观众的不满。但是自私与冒险一试,正是宿命的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自由。要么生,要么死,惊或喜也是一种选择。

有人说诺兰的影片中,人物都是充当着“工具人”的角色。我觉得这句话对,也不对。

诺兰作品中那种冷静严谨的克制感,来源于他的“恋物”。他对于科学设定、对于实拍的执念,都一定程度上的来源于他对于物质性的崇拜,这也导致了他镜头多数都注重物质性场景的呈现。

而能够将“物质性”极致放大的,就是“时间”。时间是一种永恒前进的轴线,从不依托于人的情感、意志而改变,人类在时间面前的一切所作所为,多少都显出一些冰冷无望的悲壮。

但也正是在这种基调下,人物的情感能够迸射出更强的能量与展现力,尽管是在一种相对机械、笨拙的方式之下。

而《信条》中,则是将个体的命运交织,走向了一个更大的情感内核,也在时间面前将“悲壮”与“宿命”发挥到极致。

结语——诺兰,艺术家or匠人?

艺术家,还是匠人?

围绕着克里斯托弗·诺兰,总是拥有着这两种论调在不停地争论着。我想短期之内,这个问题很难得出答案。

但是当我们忙着讨论他时,倒不如停下来仔细看看他实际都做了些什么。

他的作品历经十余年检验,仍然不会让人觉得过时。

在每一部电影中,都在努力探索着更多创新与视听语言。

在理性严谨的概念设定下,讲述一些直抵人心的人类情感故事。

对待胶片以及实拍的执念,像是小孩子对待玩具一般任性与执拗。

在《信条》定档预告中,诺兰为中国观众独家录制的ID中,照比以前他更老了一些,发际线也更上移了一些。但是说的话中,还是一如既往地表达着他对于影院的狂热。

所以无论如何,可以确定的是,他如你我一样,一定是一名爱电影的赤子。

也是如今少有的可以同时得到制片厂和观众信任的电影作者,自由挥洒着自己的创意与热情,保持着高水准的创作。

《信条》会成为引发下一个十年热议的现象级之作吗?

也许会,也许不会。

但无论如何,他就是如片中主角一般的高尚存在——以重启院线时空、拥抱大银幕为唯一“信条”。

-End-

400看图网提供的《信条》在线观看地址以及《信条》下载地址来源于互联网。400看图网并不参与录制和制作,仅提供资源引用和分享,如果400看图网提供《信条》资源对贵方造成了损失或侵犯了贵方权益,请及时发送邮箱给管理员,我们将在48小时之内撤销有关《信条》所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