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姐夫在我家
主演: 内详   备注: HD1280韩语高清 类型: 伦理片 导演: 内详   地区: 韩国 年份: 2019 语言: 韩语 时间: 2019-07-03 03:21

插播两篇剧评:

一统体制的阴阳两面:皇权专制的困境与海瑞的仁政理想——制度史视角看《大明王朝1566》

门阀政治下的人心:权力,恐惧与黑化(局势,体制与人心)——评《虎啸龙吟》

2015年的《琅琊榜》,在那个扣图成风,雷剧横行的年代,以惊艳之态出世,亮相不久便被冠以“良心剧”“精品剧”的称号,以其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被称为“处女座”剧组,在豆瓣获得9.1的高分。

一卷风云琅琊榜,囊尽天下奇英才。除了阴谋阳谋的智商较量与热血复仇的情节层层推进,画面之美学韵味也让人回味无穷。

这重韵味是传统水墨山水画的意境,是“淡墨轻岚,寓意于境”的审美品味;是传统家国情怀的回归,是精忠报国,舍身取义;是传统文人士子的名节风骨,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纵观《琅琊榜》全剧,无论是服饰、道具、礼仪等表现形式,还是人物风骨气度,都蕴含浓郁的“古典风”和水墨山水画的审美品味。梅长苏,言侯爷很好地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士”的形象,一个足智多谋、心怀天下,苦心孤诣十三载,为洗雪冤情,更为拥立明君,开创清明盛世;一个雄辨如虎,身具惊绝的外交之才,但最后谋划多年之后舍身取义;是孔子的“士志于道”,是“成仁”;是孟子说的“取义”,是"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两人奇绝妙险的谋略背后都有着以身殉道的精神,有着治国平天下的抱负;“重名节,讲骨气”,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这是中国传统“士人”的道德品格与政治理想。通过细致入微的士人风骨的呈现,水墨画般的画面调度,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古典美学的深厚底蕴得以自然而流畅地呈现。

“家国天下”是传统历史剧永恒的主题,如果说《琅琊榜》是讲权谋,讲复仇,以法家的权谋手段来实现儒家的理想政治,如左宗棠对曾国藩的评价:“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那《风起长林》则是实现了明君贤臣以后的政治局势,它是典型的政治理想主义,家国天下,几大主角道德标准超高的超我人格的明君贤臣。二部琅琊榜一以贯之的是“家国情怀”和“士人风骨”,是梅长苏所说的“这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这种超我人格如同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国家、君主忠贞不二,甚至为忠君报国可以舍身取义。

这种政治理想是“社稷为重,民为本,君为轻”。

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这种政治理想是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长林王府光环笼罩下的不主要是权势与荣耀,而是层层递增的使命与责任,是责任优先,而不是权与利优先,是职位下的责任与秩序的构建与坚守;使命与责任下对应的是指数级增长的复杂系统,以及与之匹配的处理复杂系统的能力。

家国同构

以家庭伦理为核心的儒家道德哲学,通过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形态,在政权倡导与制度化下顺利将家庭道德伦理扩展为整个社会乃至国家组织结构的根本性原则,从而使儒家经典成为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核心所在。

这种政治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修身——为君为臣,为父为子

孔子认为君臣要各守其份,即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皇帝弟弟梁帝:明君的为君之道

梁帝首先是位儒法兼用的明君,其次是个明事理的丈夫,父亲和弟弟。他明了朝堂的势力格局,明白人心之明暗,因此在临死前把萧庭生提升为摄政王总揽全局。他明了人心人品,对萧庭生充满尊重与信任。

梁帝

萧庭生辅佐两代帝王都是明君,他们既能以权谋之术驾驭群臣,又能欣赏重用那种有真才实干的直臣。

修身——长林王与世子的为臣为子之道

如果说司马懿从早期儒家到曹睿时期法家,变为实用投机主义者,与儒家知识份子的理想人格背道而驰,是走出儒家秩序的野心家、破坏礼法的异教徒。那长林王及其世子平章就都是典型的儒家理想人格。

长林王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在《风起长林》中,长林王的扮演者孙淳,以君臣父子间的相处,将一个既严厉又慈爱的父亲,忠心的重臣而非权臣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作为一国军事首脑,他是一个使命感与责任感极强的人:长林之重不在权位,不在富贵,而在保境安民,不仅自己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而且随时教化身边人。其心正,身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楷模。

萧庭生的君臣之礼:与君主交心,让君主放心。恪守职责本分,绝不越权。有一幕梁帝与长林王下围棋,梁帝表示在宫里最喜欢和他下棋,萧庭生笑答“因为宫里只有臣的棋艺和陛下一样差”,梁帝听后捧腹开怀,称只有长林王才敢说这样的话。萧庭生与梁帝是交心的,没有阿谀奉承的谗言媚语,只有言符其实的肺腑忠言。

树立优良家风,对子女言传身教,树立使命感,责任感,面对欲望,炼狱永保赤子之心。

而世子平章则将一个敬重父亲,爱护弟弟,忠于朝庭,心系百姓,有勇有谋,心细敏锐的良臣武将刻画得栩栩如生。

甘州之战遭遇断粮之困,平章以“长林男儿誓死不退”的豪情血战到底,正是源于萧庭生立于北境保境安民的信念。

平章其心正身正

当平旌因不接圣旨而获罪之后,萧庭生采取了不为,他不是不懂斗争、制衡,等着长林老王爷发话的朝臣也有,只是正如蔺晨所说“志不在此,非不能也”。

党争损国之利益

齐家——日常生活细节上的照顾

在家庭亲情上的描写,于细微之处见真情。28集里皇帝临终的两句哥哥,长林王日常与皇帝的交心与照顾,平章无时无刻地摸弟弟的脸,弟弟心心念念大嫂的饭。

齐家——使命,责任与价值观传承

使命感与责任感如何面对欲望与软弱

长林王不仅向孩子传递长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长林之重不在权位,不在富贵,而在保境安民;

而且尽管长林王身居高位,但他深知“守礼节,不越权”的道理,并以身作则来教育两个儿子。

平章同样严于律己,知进退、识大体,并多次以父王的教诲,提点弟弟萧平旌恪守宫中规矩。

长林王对平旌,元启的思想与能力的教化

信任责任品行对面炎凉的赤子之心

平旌在国丧期主动出击,抗旨出兵,阵前誓师:“此战之后,无论何等罪名加身,我萧平旌一人承担”。作为父亲一身为平旌担当,并对大家都认为错,但有担当的事给予儿子欣赏与鼓励。

鼓励担当精神

齐家——上对下的关照与牺牲

萧平章虽然并非萧庭生亲生,却得到了比亲生子萧平旌更多的父爱;萧庭生也并未因为萧平章的血缘,而掩盖他更适合成为长林世子的事实。

平章为救弟弟平旌不惜牺牲自己,后来有了双方被救的机会,但为了保家卫国最后不惜放弃生命。

平章夫妻的互敬互爱,互相理解与支持

长林王与皇帝弟弟的互相照顾与尊重

互相照顾

家文化:家长权威,教化与家风传承

与《虎啸龙呤》相反,长林父子,为我们展示了一幕幕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谐的家庭关系画卷。为父者,以身作则,因材施教;为兄者,上尊家父,下护幼弟;为弟者,伶俐乖巧,体贴父兄。

而这一切,自然是源于作为家庭权威的长林王萧庭生,他在他们成长道路上言传身教,突出了儒家文化的教化之功,突出了家风传承的重要性。

治国——朝堂之形势,国家之利害

军政权斗。皇帝死了之后,新皇年幼,局势演变成父系一族的长林王与新皇母系一族的权力之争。长林王一脉因超我人格,军事实力而占道德与军事优势,母系一族占的是士为主体的官僚组织的政治优势。

老王爷跟荀飞盏的一段话,“朝堂之上,可以政见不同,想法不同,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眼前有两个不同的阵营,你不得不从中选一个。一旦卷入党争,无论是贪图富贵,还是胸怀理想,最终都会被立场束缚住。两个阵营一旦对峙,必定裹挟他人,不管深陷其中的初衷如何,两方对立走到最后,这立场,必定大于是非。”老王爷这话诚然高风亮节,但在势力均衡又群龙无首情况下的“不争”的结果是自我牺牲,平章牺牲了性命,平旌牺牲了声誉,他自己两样都牺牲了。

从体制的角度,到底怎样,才能不生出内耗,让各方势力均安心?猜忌和不安全永远都是见缝插针,人人都想要绝对安全,害怕不确定。权力制衡带来悲剧,私人关系的信任和道德修养只能管一时一代,它无法复制,因而就无法在广度与深度上扩展,权力失衡又缺乏信任带来的猜忌而后又是悲剧,人心在权力失衡时,总能折射出各种颜色和形状。长林王依赖道德与信任解决了老皇帝这一代的问题,但当这种体制缺陷延续到下一代身上,这一矛盾变得更突出。皇太后代表的皇权与宰相荀白水代表的文官集团时时构陷,使尽各种手段,力图制约长林府势力。

中国的平等与平权思维为什么屡遭挑战?在《走向共和》里,在《虎啸龙呤》里,也在《风起长林》里。在霍布斯的《利维坦》里,必须要有一个权力中心,才能协调均衡势力,不然“人对人就是狼”和“零和博弈”,以前这个权力协调中心是老皇帝,现在老皇帝死了,小皇帝权威不够,内斗必然发生,并走向不可预知的糟糕后果。而《虎啸龙呤》里自从曹家衰弱,这种势力平衡就已经被打破,缺乏权力中心的结果就是“零和博弈”,打破“零和博弈”要么弄个权力中心,要么把“零和博弈”转化为“共和博弈”,即内部矛盾转化为外部矛盾,比如与蜀汉作战,要么像欧美发展出契约精神,来协调各方利益,但契约也是有局限的,它应付不了复杂而长远的关系。或者可以说儒家道德,高风亮节和契约都只能解决一时一代的问题,而人与环境都总是变化的。

军政两权相斗的实质是,从制度安排的角度,军权如何制约?政权如何制约?只要一天军权缺乏制约,官僚组织群体就必然会因恐惧而发动攻击。老长林王去世后马上会涉及政权一家独大,荀白水道德觉悟不太高的情况下如何制约?这是由权力,道德,信任所构成组织所必然带来的矛盾,权力缺乏制度性制约所必然带来的问题。

而皇权,军权,相权的制约是整个封建王朝制度设计的重中之重,唐,宋,明,清都想了很多方案去解决这一问题,欧洲发展出了法与契约精神,使契约变成制度的一部分,比如宪法,合同法,并使立法与司法权从行政权中分离出来,三权分立,互为制约;而中国也使道德变成制度的一部分,比如科举取士与士精神挂钩,比如言官,谏官制度,比如宗法制度等等,使文化与言论权与行政权分离,使君主的决策权与宰相的行政权分离,互为制约;并使兵权分立,比如唐朝的府兵制等等。欧美依赖成文法来建立规范,改造世界,而我们依靠传统文化惯性来建立规范,建立世界秩序。

治国——社稷为重,民为本,君为轻

长林王的政治理想是“社稷为重,民为本,君为轻”。一,他不愚忠,他更忠于百姓,忠于自己的使命,这一点由35集与平旌一起布署边境决战,不接圣旨,收获边境百姓十余年的和平得出。在皇帝权威与“保境安民”的使命中选择了后者,使命感又一次得到突出。

边城百姓为上忠孝两难

二,如果军权与君权相冲突,为臣如使君主惊忧恐惧,则甘愿退让成全君主。在36集老王爷与平旌在朝堂之上的表现得出,为君之道不主要在于制衡朝堂,而在于万民,在于君主自己。他以身作则教化君王。

但是小主君的怀疑也让长林王很寒心,成为平旌回归江湖的导火索。明君贤臣的前提是“明君”,但二千年来历史上出现的“明君”并不多。这是“明君贤臣”理想政治不可持续的主要原因。

萧庭生朝堂论战萧庭生朝堂论战

平天下——天下情怀

天下体系期望的是一个以共存为原则的世界存在秩序。

这种政治理想是“社稷为重,民为本,君为轻”。

这个天下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个天下是国治而天下平, 这个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以天下为己任,不仅仅是一种职责,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生使命。

君臣皆应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对比张艺谋的天下观,两者差异还是挺大的。

“停止战乱,一统天下”是《英雄》的核心观点,包含了中国人对“一统秩序”的迫切要求,为了免受战乱,我们可以忍受暴君的统治,即使遭受亡国之恨;为了秩序,必须忍受秦王这样“必要的恶”,忍受一个“利维坦”,这个利维坦指一个权力中心,在《英雄》里指一统体制。

“一统天下”在《英雄》里指一统体制,不是封建制,也不是世族门阀制,也不是共和制。

对于荀白水而言,这个天下是皇权制的天下,即使为上者出于自保行使“必要的恶”,为臣子的也要忍受这种恶,甚至包庇这种恶,在他眼里“君为重,社稷次之,民为轻”。正是这种为上者的私欲,必然带偏整个朝堂的风气,使党争和为一已之私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即使没有元启,也会出现第二个挑战皇权的人。

荀的这个“天下”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表明了“天下是君王的‘家天下’,‘国家为君王的私有财产’”。他的这个想法与《大明王朝1566》里嘉靖帝的想法不谋而合。而正因为嘉靖帝“以国为家”,以一已之私而废国,导致整个官僚机构成为他汲取民脂民膏的工具;导致民不聊生,民怨沸腾;导致朝堂党争不止,结党营私,朝纲败坏。海瑞指出国家败坏的根子就是嘉靖的“以国为家”,根子就是皇权专制。

以国为家,皇权专制为一大弊

海晏: 山河永固,海清河晏,非常理想主义。
海晏的政治理想与海瑞类似,对海晏而言,这个一统体制必须维持“必要的善”,这个“善”,是社稷为重,民为本;这个“善”,是为“上者”对家国天下的使命与责任优先,而不是权力和私欲优先;这个“善”,是“共存与共生”,而不是上对下的剥夺。

“利维坦”的“恶”与“道德”的“善”共同构成了山河永固的天下。在我们的组织学里叫“组织的永续存在”。善与恶都需要体制化来保障。

对于长林王而言,他认同的不是哪个君王,他认同的是一种政治理想,一种国家制度与文化的治理方式,为此“粉身碎骨全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但是,在“善”缺乏制度保护的前提下,一味要人理想主义,学长林王,学雷锋精神(想到《芳华》),才真正可怕。还不如像林溪和平旌一样远避江湖,远离朝堂纷争,以免像长林王一样成为制度缺陷的牺牲品。

儒家管理思想本来就隐含了改造和同化他人思想的内在逻辑。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充满了改造小人的自信。对于无法改造的小人,儒家家文化采取的方式是从熟人社会中驱逐,从此生得不到家人认可,死进不了宗族祠堂,成为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参见《白鹿原》)。在人口不流动的古代社会,这是古人最惨的活法了。现代人口大流动的陌生人社会这种治理方式完全失效了。

但,对无法驱逐的人怎么约束,儒家还有声誉机制,但对于不要脸面的人(比如曹操等枭雄),儒家没有提出好的办法。正如法家的商鞅所指出的,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这是儒家文化里面的难题。正如长林王既同化不了元启,也同化不了荀白水,这是长林王的困境,也是理想主义者的困境。而诸葛亮,张居正,曾国藩等儒家士子其实是以儒家为理想目标,而实践中以法家行政。

儒家文化尝试了约束“君权”“相权”“军权”的制度性方法,但对“民权”的保障缺乏制度性的办法,这种制度性方法就是宪政和民主。

我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平旌和元启的,但在我的眼里,这两个曾经正义的阳光少年,都在波云诡谲的政治局势中被改变,被迫长大。平旌继承了长林王的使命与责任,但他的退隐和长林的病逝也说明了儒家的“纯善”在当前现实中找不到更好的出路;而元启在看到长林王的惨淡结局后带来的震撼恐怕更超过平旌,从此之后,他走上了与长林王和平旌完全相反的路。

在老一辈的路走不通的情况下,元启应该想着以自己的方式找寻“新的出路”。“找出路”,是《走向共和》里人的使命,也是所有年青一代共同的使命。元启看的很透彻,没有得到最高的皇权,别人的一句话就有可能让一个家族(长林王府)毁掉。

长林王死后由信奉法家皇权专制的荀白水主政,政治治理的逻辑完全变了。这一点上,《风起长林》完全没有表现。元启黑化的外在行为逻辑由此而来(内因是家仇,外因是皇权专制),他只能从法家之道上寻找出路,相对儒家走到极致会导致个体毁灭,法家相信,在权力的竞争中走到其顶端,就能实现个体的生存,权力场域的生存太艰难了(在这一点的表达上,《风起长林》表现力太弱了,远不如《甄嬛传》,因而造反这一举动的动机缺乏有力支撑。在皇权专制的逻辑里,元启的造反不是为了权力,而是像甄嬛一样为了求存,为了求生存,才不择手段,不然由善向恶的转变缺乏必要逻辑)。但法家一途,面对的是私欲和相互之间的倾轧,那是一条比儒家对人性历炼更深的炼狱。在这条路上,甄嬛完全是个悲剧:朋友,仇人,爱人,忠仆都死光了,对任何人都信任不起来,人性中好的部分全完蛋。而《大明王朝1566》《虎啸龙呤》与《金枝欲孽》里则是一群男人与女人的悲剧,无底线的权力竞争带来的的是人性的黑化与毁灭。被野心与欲望吞噬,易;“能身处炼狱而怀赤子之心”,难。但,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出路。

相对于海瑞对妻女和自己“存天理,灭人欲”式的严苛无情,长林王对孩子的要求更人性化,更尊重孩子们自己的天性与追求。长林王是符合儒家的“圣人”的概念的。儒家传统文化中一个核心的概念就是“圣人”——普通人之上的人,在道德、智慧、功业等达到完美境界的人就是圣人,当然这其中最根本的核心是道德上的完美。

相对于元启在“法家”一途寻找出路,平章其实是在“道家阴阳儒法”一途寻找出路。

其实平章与长林王是有很大不同的,周全其实是他深谙儒法之道的表象,他以儒家理想为目标,以法家之道处理朝堂利益关系,所以他的道家是“阴阳儒法之道”;

而平旌的生长背景既有长林王府,更主要的还是琅琊阁,使他的价值观兼家国情怀与江湖自由,是个人自由与家国责任的兼顾,是对个人价值与家国价值的双向尊重,推翻了长林王的“存天理,灭人欲”。这点上他跟我喜欢王阳明相似,我觉得他是解放了天性的儒家,也是认可和尊重人性和个体价值的儒家,长林王这样的儒家太苦逼了,而海瑞更苦逼。

王阳明强调的是“心”是主宰,是最本质的东西。即只有认识自己的本质以后,才能认识世界的本质,这就产生了一种对个体尊严和个人意志的强调。王阳明学说的一个精神来源就是禅宗。在禅宗里面,对最高真理的追求不是对外在事物的追求,而是对我们内心的追求。王阳明的主张是一切真理最终的确认必须由个体“我”来确认,“我”不能确认的就不能承认为真理。而对于平旌而言,他正是认知到了自己的本质(自由随性,不喜权斗)与社会的本质(自己身处于权力与是非旋涡的中心,不抽身而出很难善终)之后,选择了追随本心。

日本汉学家浜隆一郎在评点中国历史人物时说:“人生所能有的成就有三:道德、学问和事功,三者兼备才能成为伟人。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所有人物,能够做到三者兼备的只有三人,三国诸葛亮、明朝王阳明、清朝曾国藩。三人品格高尚,学问精深,并且都有征战沙场之功。而这三人之中,王阳明又略胜一筹。他不但赫赫事功,更是旷世圣儒。”立功,立德,立言,与王阳明相比,长林王还缺“立言”,因此他的影响力是有限的。

个人价值与女性独立

王昌龄有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非常深刻地刻画了林奚母亲的心理。

从古至今,男人首先是被赋予了家国天下的重任,然后才是妻子的丈夫和孩子的父亲;女子,则天生赋予贤妻良母的重任,就理应围着家庭打转。

在很多人的心里和眼里,尤其是男人,家国天下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儿女情长。儿女情长和家国利益遇到矛盾,是很多电影表现的主题。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向来都是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国家的理念。在这一理念主导之下,个人的情感、生活、理想、生活境况都变得微弱和渺小,国家意志和国家利益超于一切,凌驾于个人之上。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的观念和治国思想,儿女情长必须让位于家国天下,但《风起长林》里,这一点得到了平衡,在保家卫国之后,平旌选择远离朝堂纷争,与林奚一起归隐江湖,儿女情长的个体利益得到了尊重和兼顾,这是本剧现代性的一个方面。两人虽然年轻,但都清楚地知道和了解自己的心性,旨趣,责任,人生意义是什么,既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个人感受,又兼顾社会责任与使命。这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个体意识的觉醒。

第二个现代性方面是女性的自我意识与独立人格,尤其是表现出在婚恋与职业方面。林奚的职业目标是悬壶济世,前期她给人治病,后期又著医书。瘟疫与换血给了她彻底的成长。她是个有自我意识,独立的,有大格局的姑娘,有自我≠自私,她清楚自己悬壶济世的医生理想,清楚想要什么样的人一起过什么样的人生,也给平旌自由选择的空间,所以才等了平旌那么多年让他作出选择,等平旌完成人生使命后可以和她一起回归江湖的一天。这样一个进可以为爱人以命换命付出生命,退可以长久守望相助,有自己一生的职业理想,有理智,又有情有义的姑娘,很难得,但也不是普通人能匹配的。

平旌也是一样,从被动背负父兄之责到彻底认清自己本心,两人经过生活苦难的淬炼,其实已经明白了各自职业的价值和本心。
他懂她的脾性如何,于是无需她为了自己改变分毫。她亦知他的心意,凡事无需多言心中已是明镜一般。久别重逢,他问她游走行医的轶事,说“以后我们一起去”,她了解他终究放不下朝局,特地来看他是否安好。当他起兵勤王,她依依不舍,承诺等他回来。
他们在长期的相处中了解两人的分歧与相似,在理解对方的基础上尊重对方的选择,并寻找两人在一起的可能性。两个人符合现代意义上的势均力敌,心心相印的配偶关系,人生目标一致,才可能白头偕老。

人们说,好的伴侣,也是势均力敌的对手,人生很漫长,需要同行的旅伴。你的旅伴要能够理解你对人生的需求和向往,要保持独立职业,独立人格和彼此尊重。相比荀皇后,莱阳太夫人,以夫君为天,没有自我,压得却是愈来愈小的眼界和格局,挤得终是愈来愈硬的私心;相比荀安如,识人不清,全无主见,完全被命运和别人摆布。做现代女人,当如林奚。

二部琅琊榜有家国天下,又有儿女情长;有朝堂风云的政治权谋、又有理想人格的忠肝义胆;既有儿女情长快意人生的“江湖眷侣”,又有沙场点兵英姿飒爽的武将夫妻;既有男儿的家国天下,又有女性的自我意识与独立自强。

一二千年来儒家文化(清朝另当别论)尝试了许多约束“君权”“相权”“军权”的制度性方法,但对“民权”的保障却缺乏制度性的办法,这种制度性方法就是宪政和民主,如此,这个天下才是“天下人的天下”,而不是少数当权者的天下。而宪政与民主的基础首先是民权,是尊重每个个体的利益与追求,在个人与家国之间求得平衡,也是我们应该反思的。(这是我想的,剧中没体现。)

迄今为止,中国的社会结构经历了两次大变革,第一次是公元前210年秦统一天下,结束了自西周开始近八百年的封建制,中国由此进入大一统时代,其历史意义是之后的改朝换代所无法比拟的。始皇之后历朝历代的皇帝归根到底都是在秦的基本框架内,这套体制的开创者是秦始皇;中国社会结构的第二次变革则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至此之后,在上、中、下的三级结构中,居于下层的人民拥有了原本只属于上层和中层的政治上的发言权,这套全新体制的开创者是毛泽东。

……………………………………………………………………
因为正如泰勒所言,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世俗时代,一个大众化时代,一个去精英化的时代。这意味着影视剧叙事视角的不断个人化、思想格局的不断大众化。因此,对于《风起》的主角人设而言,家国情怀不是主要的,对于理想主义的个人而言,个体能在现实里寻找到出路才是重要的,这样观众群体才能把自己代入其处境,寻找到共鸣。

这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一个坎贝尔神话学说中“英雄之旅”的时代,不管这个“英雄”是像长林王/诸葛亮这样的“正英雄”,还是司马懿/曹操这样的“反英雄”。相对于“正英雄”,“反英雄”反映的是一个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更加复杂的人性。

……………………………………………………………………

本剧的问题:

一,不得不说海晏对中国政治制度与思想史的研究深度是有限的,因而人物转变的内在价值观逻辑不清,朝堂政局与政治斗争的设计浅薄,也使造反行动成为一系列随机的脑残行为,同时也导致正反派立起来的力度均不够

二,中青年演员因为内心戏不够,剧情戏剧冲突太少,青春期的表现非常不够,其青年人物表现甚至不如《九州.海上牧云记》

三,剧本的问题。 青春期的成长线太单薄,与《九州》不同,《风起》正面角色承担了正面精神,这导致正面角色尤其是年轻角色像《战长沙》里的顾清明一样像个脸谱化的偶像剧角色,出彩的只能由反派角色来承担,《风起》里的对“家国天下”的反叛精神完全是由反派来承担的。上师承担了对“家”的反思与反叛(无情的家庭环境对人格的负面影响),元启承担了对“家国”的反叛(缺乏父亲的价值观引导而走入歧路),荀白水承担了对“天下”的反叛(君为重,民为轻)。但这种反叛的刻画除了上师,其他两位非常缺乏深度,尤其是元启一角。

四,海晏善恶二元对立的价值观使人物趋于脸谱化,因而使人性的刻画上丧失了深度,这样除了道德感可以渲染,其他方面乏善可呈。无法构造出一个复杂的外部环境,情节与人物。而第一部《琅琊榜》因为主题是“复仇”而避免了这一问题。同时除长林王其他年轻人的塑造甚至不如《九州》。

五,历史上的儒家,和对儒家的反思其实还是挺丰富的,比如孔子,孟子,欧阳修,王阳明,朱熹等等,李挚是反对儒学的。顾炎武 王夫之 黄宗羲批判的吸收儒学的观点,不盲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还有王阳明,曾国藩,毛泽东等践行者,深挖他们,仍然是一幅丰富的群像。

…………………………………………………………………………

《琅琊榜》——几个理想主义者的夺权

《琅琊榜2.风起长林》 一个儒家理想国的建立与困境

琅琊榜3《九州.海上牧云记》???? 一个儒家理想国的幻灭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forum_topic/615185616/

………………………………………………………………………

大明王朝1566 (2007)9.72007 / 中国大陆 / 剧情 历史 / 张黎 / 陈宝国 黄志忠

一统体制的阴阳两面:皇权专制的困境与海瑞的仁政理想——制度史视角看《大明王朝1566》
……………………………………………………………………

虎啸龙吟 (2017)8.42017 / 中国大陆 / 剧情 战争 古装 / 张永新 / 吴秀波 刘涛

《虎啸龙呤》评论:门阀政治下的人心:权力,恐惧与黑化(局势,体制与人心)
………………………………………………………………………

400看图网提供的《表姐夫在我家》在线观看地址以及《表姐夫在我家》下载地址来源于互联网。400看图网并不参与录制和制作,仅提供资源引用和分享,如果400看图网提供《表姐夫在我家》资源对贵方造成了损失或侵犯了贵方权益,请及时发送邮箱给管理员,我们将在48小时之内撤销有关《表姐夫在我家》所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