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美人
主演: 凯瑟琳·德纳芙  让·索里尔  米歇尔·皮寇利  吉内瓦维·佩吉   备注: 类型: 伦理片 导演: 路易斯·布努埃尔   地区: 法国 年份: 1987 语言: 法语 时间: 2019-08-28 18:09 美丽的中产阶级女子塞芙丽娜(凯瑟琳·德纳芙饰)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身为外科医生的丈夫皮埃尔(让·索里尔饰)英俊温柔,收入颇丰,但他却始终无法令妻子得到肉欲上的满足。碍于身份,塞芙丽娜只得通过幻想自己受人虐待和欺凌,并从中得到欢愉。无可忍耐之下,她跑到妓院卖身,因为只能在丈夫出诊的这段时间出卖身体,因此她得到了“白日美人”的称号。从最开始的抗拒到完全的解放,塞芙丽娜得到莫大的满足与快感。在此期间,她结识了职业杀手马塞尔(皮埃尔·克里蒙地饰),后者为白日美人的美艳与神秘所吸引,却也将彼此带入现实与虚幻交错的混乱之中

塞芙丽娜| 凯瑟琳·德纳芙

美丽的中产阶级女子,外科医生皮埃尔的妻子。她没有因为稳定富足的生活而满足,开始幻想自己受人虐待和欺凌,并从中得到欢愉,甚至发展到去妓院卖身。她只在丈夫出诊的这段时间出去卖身,并因此得到“白日美人”的称号。 

皮埃尔| 让·索里尔

塞芙丽娜的丈夫,外科医生,英俊温柔,收入颇丰。虽然他与塞芙丽娜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但是却始终无法令妻子得到肉欲上的满足。

马塞尔| 皮埃尔·克里蒙地

职业杀手,塞芙丽娜的情人。他结识了美丽的中产阶级女子塞芙丽娜。之后,他被塞芙丽娜的美艳与神秘所吸引,却也因此被带入现实与虚幻交错的混乱之中。

参考资料[1]

《白日美人》是一部关于压抑、解放与沉迷的复杂影片,表达了导演路易斯·布努埃尔对于资产阶级庸俗、空虚生活的批判。影片以出众的艺术性而闻名,很少有导演能将如此敏感而具争议的主题处理成高度艺术性的影片。但路易斯·布努埃尔却使之成为一部展示出令人惊讶的机智与周密思虑的经典杰作(《江南时报》评)。

最近这段时间其实挺忙碌的。不过在忙碌中,反而逐渐发现了自己的特质——我的罗曼司气质其实只是多年文学教化之下所产生的幻觉,而实质上我是个非常冷静的人。但是很不幸,罗曼司这种恶习使我经常会不小心就情绪失控,可见所受教育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影响有多深。

也许是巧合,这三个多月里,断断续续看了大约三四部片子。《白日美人》、《革命之路》、《欲望都市》,哦对,还有一部新片子《北京爱上西雅图•不二情书》。不得不感慨,后者的实在略为乏善可陈。在我没有经历多少人生的时候,我特别喜欢标榜艺术片,所以布努埃尔这种从中产阶级家庭出来、有良好品味的导演,大概是我曾经很喜欢的。不过在看《白日美人》的时候,我的注意力完全不在重点上——我只是忽然记起来《教父》里有个类似的场景,似乎参考了这部电影里的林荫道和德纳芙的大衣。

回归正题,这几部电影都是讲爱情和婚姻的。布努埃尔镜头下的德纳芙,恰恰是我最无力直视的一个影像:不是因为这位左翼导演的讽刺,而是他对西欧阶级社会中某类女性的观察确实是比较真实的。德纳芙所饰演的这位想象力丰富、大作白日梦的风流少妇,并不如剧中翻译所谓,是什么真正的贵族。在法国社会里,究竟存不存在真正的贵族,这都很可疑。但是,她倒是很自然地演出了一个笨拙而精致的女人。布努埃尔、侯麦好像都很偏爱拍这类题材,我印象里还有欧容,也是很懂得他们“那个阶级”的妇女,会如何打扮、如何言语、如何社交——如何出轨而不能自拔。这些女人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灵魂。

《白日美人》公映年份是1967年,我不了解具体信息,无法置评。但在今天这个充满了不安定幻觉的时代,我反而觉得很有必要重新看看1968年前后的材料。欧容他们所拍摄的“法国”富人女性,大多都是洋娃娃一样,她们身上有鲜明的阶级烙印。这些左翼导演正是出身于如此阶层,所以才把这些问题看得十分透彻。而另外一位美国作家威廉斯(对不起,有点记不清了)的小说《美国人》里,他的美国主人公Newman去心中圣地巴黎,热情追求一位没落贵族小姐。然而这位被作者比拟为旧大陆象征的法兰西贵族小姐,她的形象非常苍白、瘦削,为家族所控制、随时准备靠着贵族的名衔卖个好人家。而另外一位贫民出身的法国小姑娘,天天在卢浮宫学画。这位并没有什么艺术天分的女子,画着鞋匠父亲的钱,在卢浮宫试图以其文艺的才华而得以结交名贵,改变自身阶层的命运。在书中,威廉斯借助没落贵族的口说到,这种贫民女子,她有野心和力量,是有可能往上走的。

威廉斯的写作可能受他哥哥杜威影响,喜欢心理分析,但其实还是非常注意写实传统的。我甚至只有在最近回想到《白日美人》这部片子时才打了个寒颤,彻底理解了威廉斯对旧大陆、对法国人那套“帝国”传统的冷静观察和隐约的讽刺。不论是电影里终于从“夫权”“夫权”中似乎“解放”了肉身和心灵的贵妇,还是小说里那些试图通过婚姻、恋爱等手段改变本人及家族命运的女性,她们的“出走”,在写作者的上帝视角之下都是堕落。

德纳芙所扮演的贵妇,在初次试探私娼时听说了一些不属于她那个阶级的人的怪癖。她当时非常严肃地质疑道:这些人为什么要做这些如此不高贵的事情?她这个问题问得真是天真可爱,而又不乏理直气壮。其实所有的人都比她更机灵,反而是这类主角常常带有一股天真傻气。当然这类傻气也无妨作为一种风情。但是布努埃尔大概并不仅仅是想赞美一下如此风情。我甚至也看不出多少愤世嫉俗的批判情绪,反而倒是欣赏其跳出自身环境看问题时所具有的冷静态度。这些故事大多仍然是《玩偶之家》套路的后续。既然是后续,也谈不上有什么深挚的爱情。多少还融入一些传奇色彩。当然这类色彩,在新教伦理影响下的英美文学里,也常常是被视作异端的。

所以我会怀疑,身处今天的自己,到底要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我个人并不太喜欢愤世嫉俗的方式,因为越发意识到走偏激路线的时候,未必是足够深刻的。另外一点,人也常常为自身处境限制,做出有利于自身立场的判断。这对我们来说,尤其对女性来说,可能是最危险的。其实当时的文艺作品,多少已经在暗示,走出家庭限制的女性,一不小心就会掉进什么样的陷阱。这类陷阱,革命时代会有,后革命时代也无处不在。独立,并不是依靠浪漫想象、婚姻、身份、或者才华,就能够轻易实现的。

戏仿1968前夕美国人婚姻场景的电影《革命之路》,根据耶茨小说改编。虽然也稍微读过一些原作,不过原有的印象已经很淡漠了。似乎电影比较遵从原作。不过,再次反观这部电影时,我看到的反而是耶茨对旧大陆上那场喧闹的些微反讽。Adam和April这对夫妻的名字似乎就暗示了他们是所有基督教文化之下夫妇的缩影。我曾经同情过Adam,也偏袒过April,但直到那次重新看片,才发现这对夫妇其实是一类人。Adam比April更了解自己身为凡人,并没有多少改变世界的能力。至于April,她是一个演员,最初与爱人相见的场景就是在一个类似舞台的空间里。最初,舞台是与祭坛相关的,因此人被赋予一些神圣的色彩。但如果你把天赋放大、甚至据为己有的时候,往往会遭遇命运的诅咒。同样不幸的事情再次发生,这次戏剧冲突的引线被引到了疯子身上。既然这对夫妇同样并不确定具有改变的勇气,同样空洞而无法承担结局,那还不是天生一对儿吗?

固然,我也非常不情愿地再次看到了女主人公尖叫失控、闯入树林(树林在清教徒的文学里常常是非理性、丧失信仰的隐喻),然后对婚姻彻底绝望引产身亡等诸种悲剧。“疯女人”在西方文学里并不是一个多好的意象,但是它不可忽视。这些疯女人其实是让男主角和作者感到恐惧、无法控制的。她们的行为常常导向毁灭的结局。——有时候我情不自禁怀疑难道是作者们无能为力所致?

其实耶茨处理的可能不能够算是非常典型的美国中产家庭。仅仅是我的一点推测。似乎在具有教化色彩的一些基督教文学作品和媒介里,清教徒的教育反而强调培养健全而安于正道的普通人。相对而言,这类人不大容易会遭遇如剧中人物的革命问题。至少不会以如是方式。清教徒在宗教战争时期倒是真正的革命者,凡有真实信仰的人,一旦颠覆起来,行动力量是巨大的,也不大会局限在一些小把戏上。——所以试问,作者对那场文艺气质颇浓的“革命”,究竟又是什么样的暧昧态度?

所以,再次审视左翼导演镜头下的中产阶级的洋娃娃,我反而觉得挺悲哀的。剥去炫技镜头和文艺理论,反而还算是踏实的社会纪实。反倒是如今的文艺越发归于文艺,离真实生活太远。
400看图网提供的《白日美人》在线观看地址以及《白日美人》下载地址来源于互联网。400看图网并不参与录制和制作,仅提供资源引用和分享,如果400看图网提供《白日美人》资源对贵方造成了损失或侵犯了贵方权益,请及时发送邮箱给管理员,我们将在48小时之内撤销有关《白日美人》所有内容。